成人国产在线小视频_日韩寡妇人妻调教在线播放_色成人www永久在线观看_娇妻粗大高潮白浆视频_亚洲无码人妻免费_看美女一级黄色视频_亚洲黄色视频图库_JK制服丝袜自慰网站_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免费_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

新聞資訊

news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印刷的歷史

來源:佳佳彩噴繪印刷作者:admin發(fā)布時間:2021-04-26 14:20:58

  一. 印刷的歷史

  印刷的產(chǎn)生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機遇,為人類的進化,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作出了杰出貢獻。

  1.印本的大量生產(chǎn),使書籍留存的機會增加,減少手寫本因有限的收藏而遭受絕滅的可能性。由于印本的廣泛傳播及讀者數(shù)量的增加,過去教會對學術的壟斷遭到世俗人士的挑戰(zhàn)。宗教著作的優(yōu)先地位也逐漸為人文主義學者的作品所取代產(chǎn)讀者們對于歷來存在的對古籍中的分歧和矛盾有所認識,因而削弱了對傳統(tǒng)說法的信心,進而為新學問的發(fā)展建立了基礎。

  2.印刷使版本統(tǒng)一,這和手抄本不可避免產(chǎn)生的訛誤,有明顯的差異。印刷術本身不能保證文字無誤,但是在印刷前的校對及印刷后的勘誤表,使得后出的印本更趨完善。通過印刷工作者進行的先期編輯,使得書籍的形式日漸統(tǒng)一,而不是像從前手抄者的各隨所好。凡此種種,使讀者養(yǎng)成一種有系統(tǒng)的思想方法,并促進各種不同學科組織的結構方式得以形成。

  3.印刷術的傳人使歐洲宗教改革的主張廣為傳播。馬丁•路德曾稱印刷術為“上帝至高無上的恩賜,使得福音更能傳揚”。在1517年馬丁•路德提出他的抗議之前,人們已經(jīng)用一些本國的民族語言印刷圣經(jīng),使宗教改革的條件日趨成熟。福音真理不再是少數(shù)人所專有,而為普通百姓所能學習和理解。同時也使宗教信仰因國家不同而有變通,羅馬教會再不能保持國際性的劃一形式。新教運動的原始動機是糾正教會的弊端,特別是贖罪券的出售,自從印刷術應用到大量的印刷贖罪券以后,出售贖罪券成為一種謀利手段。與此同時,新教徒也利用印刷的小冊子、傳單和布告等方式,廣泛傳播其觀念和主張,如果沒有印刷術,新教的主張可能僅限于某些地區(qū),而不會形成為一個國際性的重要運動,永遠結束教士們對學術的壟斷、克服愚昧和迷信,進而促成西歐社會早日脫離“黑暗時代”。

  4.在印刷術出現(xiàn)以前,雖然已有民族文學,但印刷術對民族文學的發(fā)展影響極為深遠。西歐各民族的口語在16世紀之前已發(fā)展為書寫文字,問世紀逐漸演進成為現(xiàn)代形式,同時一些中世紀的書寫文字已在這一過程中消失。一度成為國際語言的拉丁文也日漸式微,終于成為死的語言。新興的民族國家大力支持民族語文的統(tǒng)一。與此同時,作者們在尋找最佳形式來表達他們的思想;出版商也鼓勵他們用民族語言以擴大讀者市場。在以民族語言出版書籍越來越容易的情況下,印刷術使各種語文出版物的詞匯、語法、結構、拼法和標點日趨統(tǒng)一。小說出版廣泛流通以后,通俗語言的地位得到鞏固,而這些通用語言又促進各民族文學和文化的發(fā)展,最終導致明確的民族意識的建立和民族主義的產(chǎn)生。

  5.印刷促進教育的普及和知識的推廣,書籍價格便宜使更多人可以獲得知識,因而影響他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書籍普及會使人們的識字率提高,反過來又擴大了書籍的需要量。此外,手工業(yè)者從早期印行的手冊、廣告中發(fā)覺印行這類印刷品可以名利雙收。這樣又提高了他們的閱讀和書寫能力。例證說明,印刷術幫助了一些出身低微的人們提高了他們的社會地位。如在早期德國的教會改革中就有出身鞋匠和鐵匠家庭的教士和牧師。這充分說明印刷術能為地位低下的人提供改善社會處境的機會。

  印刷的歷史是人類歷史的進化史和人類文明的輔佐史。印刷的歷史見證了人類社會的悲歡離合,人類文明的昌盛衰敗。

  二.中國印刷歷史

  中國印刷歷史輝煌的篇章起于隋唐時期。雕版印刷的問世標志著中國印刷走在了世界前端。

  根據(jù)《隋書》和《北史》等文獻的記載來看,雕版印刷發(fā)明于隋代的可能性比較大,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

  雕版印刷所用的版料,一般選適于雕刻的棗木、梨木。方法是先把字寫在薄而透明的紙上,字面朝下貼到板上,用刀把字刻出來;然后在刻成的版上加墨,把紙張覆在版上,用刷子輕勻地揩拭,揭下來,文字就轉印到紙上成為正字。

  雕版印刷很早就和人民大眾的生產(chǎn)、生活發(fā)生密切聯(lián)系。初刻印的書籍大多是農(nóng)書、歷本、醫(yī)書、字帖等。大約在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 年)后,長安的商業(yè)中心東市已經(jīng)有商家印的字帖、醫(yī)書出賣。過了二十多年,民間市場上也出現(xiàn)了一種“印紙”,作為商人交易、納稅的憑據(jù)。唐穆宗長慶四年(公元824年),元稹(779—831)為白居易詩集寫的序文中,說到有人拿白居易詩集的印本換取酒茶,可見當時雕版印刷的應用已經(jīng)擴大到人民愛好的詩歌了。歷本是農(nóng)民從事耕種的必需品,因為有廣泛的需要,所以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左右【】和江蘇北部一帶地方民間都曾“以板印歷日”(歷本),拿到市場上去出賣。東川節(jié)度使馮宿認為政府的司天臺還沒有頒布新歷,民間所印歷本“已滿天下”,有損皇帝的威嚴和“授民以時”的權利,所以他就上書請皇帝下令禁止。文獻里保存下來的這些記載說明,雕版印刷至少在這時候已經(jīng)在民間相當流行了。唐代統(tǒng)治者盡管下令禁止民間刻印,但是,怎么也禁止不了。黃巢(? —884)領導的農(nóng)民大起義,使唐王朝政權搖搖欲墜,民間刻印的書就更多了?!尽烤褪钱敃r主要的刻書中心。

  雕版印刷發(fā)明不久,佛教便利用它刻印了大量的佛教經(jīng)典、佛像和宗教畫。據(jù)記載,唐代高僧玄奘每年就用大量的紙來印佛像?,F(xiàn)在發(fā)現(xiàn)最早的印刷物,有1966年在韓國古都慶州佛國寺釋迦塔遺址出土的木刻《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jīng)》,是由唐代睹貨邏僧人彌陀山(漢名寂友)在武則天天授二年到長安四年(公元691年到704年)在長安翻譯又在長安印刷,以后傳入新羅(今朝鮮半島)首都慶州。唐玄宗天寶十年(公元751 年)在新羅佛國寺修建釋迦塔時把它藏在金銅函里藏在塔中。還有在日本和韓國發(fā)現(xiàn)的刻印于唐代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的《陀羅尼經(jīng)》,可能是當時的留唐學問僧在中國學到印刷術后在日本刻印的。1900年,在甘肅敦煌千沸洞里發(fā)現(xiàn)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剛經(jīng)》,末尾題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樣。唐咸通九年,就是公元868年。這是國內(nèi)發(fā)現(xiàn)的最早最完整的木刻印刷物。《金剛經(jīng)》的形式是卷子,長約一丈六尺,由七個印張粘接而成。最前的一張扉頁是釋迦牟尼在祗樹給孤獨園說法的圖,其余是《金剛經(jīng)》的全文。這卷印品雕刻精美,刀法純熟,圖文渾樸凝重,印刷的墨色也濃厚勻稱,清晰顯明,顯然刊刻技術當時已經(jīng)達到了高度熟練的程度。

  五代時期,封建政府的文化機關大規(guī)模地刻印古代書籍,民間刻書也很盛行。當時刻書的,除開封外,現(xiàn)在甘肅的西部、山東的東部以及南京、福建等地方也開始刻書,而以【】、浙江一帶刻的最多。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更加發(fā)達,技術已經(jīng)十分完善。著名刻工蔣輝就是千萬個技術純熟的刻工的突出代表。當時以杭州、福建、【】刻的書質量比較高。宋代的刻書不但多而且刻的精美講究。宋版書是很珍貴的版本。宋太祖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張徒信在深圳雕印全部《大藏經(jīng)》,這是印刷史上比較早期的分量最大的一部書,費工十二年,計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雕版達十三萬塊之多。由此可見,那時雕版印刷技術已經(jīng)發(fā)展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以后,還出現(xiàn)了銅版印刷。銅版一般用來印刷鈔票,這是因為銅版可以印制線條細、圖案復雜的畫面,印成之后,難于仿造。

  雕版印刷在后來的發(fā)展中最為突出的成就,就是別開生面的彩色套印。

  套色印刷是一種復雜的、高度精密的技術。比方,要印紅黑兩色,那就先取一塊版,把需要印黑色的字精確地刻在適當?shù)牡胤?另外取一塊尺寸大小完全相同的版,把需要印紅色的字也精確地刻在適當?shù)牡胤?。每一塊版都不是全文。印刷的時候,先就一塊版印上一種色;再把這張紙覆在另一塊版上,使版框完全精密地互相吻合,再印上另一種色,一張兩色的套色印刷物就完成了。假如印刷的時候粗心大意,兩塊版不相吻合,或者刻版的時候兩塊版上的字位置算得不準確,那么,印成之后,兩色的字就會參差不齊,無法閱讀。如果要套多種顏色,都可以照這辦法去做,不過套色越多,印刷起來越費事,所以需要極其熟練的技術。這樣用各種顏色套印出來的書,如果印在潔白的紙上,真是鮮艷奪目,美不勝收!這種套印的方法,至遲在公元十四世紀的元代就已經(jīng)發(fā)明了。元代的時候,中興路(今湖北江陵)所刻《金剛經(jīng)注》,就是用朱墨兩色套印的,這是現(xiàn)存最早的套色印本。但是到明代公元十六世紀末,這方法才得以廣泛流行。明代萬歷年間閔齊伋、閃昭明、凌汝享、凌蒙初、凌瀛初都是擅長這種印刷術的名家。在清代,這種技術也得到相應的發(fā)展。

  這種套色技術結合著版畫技術,便產(chǎn)生出光輝燦爛的套色版畫。明代末年原版《十竹齋畫譜》和《箋譜》就是很好的樣本。一張版畫呈現(xiàn)著各種顏色,淺深濃淡,陰陽向背,無不精細入微。有的古版畫的確是藝術上的珍品。

  活字印刷的誕生和發(fā)展

  雕版印刷比靠手工抄寫確實方便得多,一次就可以印出幾百部、幾千部。但是,雕版依然很費工,印一頁就得刻一塊版,雕印一部大書,往往需要幾年工夫;雕好后的板片,還得用屋子存放;同時要想出版別的著作,又得從頭雕起。人力、物力和時間都很不經(jīng)濟。

  宋代湖北英山布衣(平民)畢升(?—1051)生活在雕版印刷的全盛時代,他通過長期的親身實踐,在世界上首先創(chuàng)造了活字印刷。這種方法節(jié)省了雕版費用,縮短了出書時間,既經(jīng)濟,又方便,在印刷史上是一大**,影響深遠?,F(xiàn)在盛行的鉛字排印的基本原理,和最初畢升發(fā)明活字的排印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畢升這一發(fā)明,在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卷十八中留下了最可靠的記載。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 年到1048年),畢升用膠泥刻字,一個字,一個印,用火燒硬。先預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面放著松香、蠟、紙灰等,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里密密地擺滿字印,滿一鐵框就是一板,拿到火上加熱,藥就熔化,用一平板把字壓平。為了提高效率,用兩塊鐵板,一板印刷,另一板又排字,這塊板印完,第二板已準備好了,這樣相互交替著用,印得很快。每一個單字,都有好幾個印,最常用的字更多些,以備一板里有重復的時候用。至于沒有預備的偏僻生字,就臨時寫刻,馬上燒成了用。根據(jù)畢升的試驗,印三五本顯不出簡便,如果印上幾百本、上千本,就快得很。

  清道光年間,安徽涇縣有位教書先生翟金生,根據(jù)《夢溪筆談》關于泥活字的記載,花了好多年工夫,制成了十多萬個堅硬的泥活字。他用自己制的這些泥活字印過《泥版試印初編》等書。近些年來,在北京圖書館里發(fā)現(xiàn)了好幾種用泥活字印的書。這些都證明了《夢溪筆談》里關于畢升泥活字記載的真實性。

  畢升也曾經(jīng)試制過木活字,但是他發(fā)現(xiàn)木頭的紋理疏密不同,沾水后有伸脹性,排出版來高低不平,此外又容易和藥物相粘,取下不便,所以他只好改用膠泥制活字。

  到了元代,農(nóng)學家王禎創(chuàng)制木活字成功,他還發(fā)明了轉輪排字架,用簡單的機械,增加排字的效率。關于他制木活字的方法和印刷經(jīng)驗,在他所著的《農(nóng)書》中有詳細的說明。

  王禎所創(chuàng)制木活字的辦法是,先從官定韻書中挑選可用的字,分韻寫成字樣。此外常用字如“之”、“乎”、“者”、“也”以及數(shù)目等,各分一類。把字樣糊在板上雕刻。字和字之間稍微隔開,雕成以后,用細齒小鋸把字一個個鋸下,成為四方形。再拿小裁刀四面修理,使得每個活字都合乎標準,大小高低相同。印的時候把活字排進木制的盔盤里,削竹片夾起來。字滿以后,用小木塊塞緊,右邊安置界欄,用木栓拴住,不讓再動搖。如果有高低不平,隨字形用小竹片墊好,讓字體平穩(wěn)。然后刷墨付印。刷墨用棕刷順界行豎刷,不可橫刷,印的時候也是這樣。貯存活字用輕質木料做成類似圓桌面的大輪盤,直徑大約七尺,輪軸高約三尺。輪盤上鋪圓形竹制的框子,活字按韻分別放在里面。每韻每字都依次編好號碼。同時準備兩架輪盤,一架放選出可用的字,一架放普通常用的字。另有兩本冊子,把活字依照輪盤上號碼次序登錄。排版的時候一人從冊子上叫號碼,另一人坐在兩架輪盤之間,依所叫號碼,從輪盤上取下活字,放進盔盤。因為輪盤可以旋轉自如,所以摘字的人只要坐在中間,“左右俱可推轉摘字”。王禎自己說:“以人尋字則難,以字就人則易。此轉輪之法,不勞力而坐致,字數(shù)取訖,又可鋪還韻內(nèi),兩得便也。”元成宗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他曾經(jīng)用這種方法試印一部六萬多字的《旌德縣志》,不到一個月的工夫,就印成了一百部,印刷又快,質量又好。他的排字、印刷方法在印刷史上也是一次重大革新。

  王禎以后,木活字印書一直在我國流行。明清兩代更加盛行。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清政府曾經(jīng)用棗木刻成二十五萬三千五百多個大小活字,先后印成《武英殿聚珍版叢書》一百三十八種,計二千三百多卷。這是我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書。

  活字印刷的另一發(fā)展,是用金屬材料制成活字。王禎還提到,近世有人用錫做活字,這應當算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活字。但由于錫不容易受墨,印刷常遭失敗,所以未能推廣。到明孝宗弘治年間(公元1488年到1505年),銅活字正式流行于江蘇無錫、蘇州、南京一帶。我國用銅活字印書,工程最大的要算印刷清代的百科全書《古今圖書集成》了。

  三.世界印刷歷史

  1.朝鮮印刷史

  朝鮮與中國在隋唐時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關系已十分密切。邀請中國人士赴朝鮮講學、傳授技術以及派遣使節(jié)、僧侶等來中國學習交流,極為頻繁。文化發(fā)展的需要導致對書籍印刷的重視。中國的印本書籍甚至雕刻版往往作為禮品或商品大量輸入朝鮮。印刷術也隨之東傳?,F(xiàn)存最早的印刷品中,就有1966年在南朝鮮慶州佛國寺釋迦塔中發(fā)現(xiàn)的《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jīng)咒》,內(nèi)有武則天創(chuàng)的“制字”, 學者推定為 8世紀初的印刷品。    朝鮮在此基礎上不斷作出獨特的發(fā)展。據(jù)朝鮮史籍記載,在10世紀中葉已有了銅版印刷,但主要仍用木刻版印制書籍,曾在1014年翻刻《大藏經(jīng)》。1042~1045年間先后刻印《漢書》、《后漢書》、《唐書》、《禮記》、 《毛詩正義》等。高麗高宗時 (1234),崔怡鑄字刊印《詳定禮文》28本,經(jīng)考證為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屬活字(銅活字)印刷的書籍。1239年以前并印行了鑄字本《南明證道歌》。1298年刊印的《清涼答順宗心要法門》,為存世最古金屬活字本朝鮮還用木活字刊印《功臣督監(jiān)》等。15世紀以來還曾用鉛活字、鐵活字、陶活字進行印刷,如《通鑒綱目》,直到19世紀才逐漸為近代印刷術所取代。

  2.日本印刷史

  日本印刷事業(yè)的起源與佛教流傳有密切的關系。據(jù)史料記載,日本最初的印刷術是由朝鮮東傳。以后日本與中國之間,高僧、遣唐使、留學生等往返頻繁,對日本印刷的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據(jù)記載,日本寶龜元年 (770),即刻印了全部為漢字的《無垢凈光經(jīng)根本陀羅尼》等 4種經(jīng)文,存貯在 100萬經(jīng)幢(小木塔)中,稱為“百萬塔陀羅尼經(jīng)”。寬治二年(1088)曾刻印《成唯識論》,寶治元年(1246~1247)翻刻了中國宋代婺本《論語集注》,是日本刻印的第 1部儒家書籍。1264年日本僧侶從中國宋朝攜歸《大覺禪師語錄》刻版,正應二年(1289)招聘中國寧波刻工徐汝舟、洪舉等前往日本刻佛書。元亨元年(1321)刊印附有平假名的《黑谷上人語錄》,是日文刊本之始。1590年歐洲傳教士在中國廣東澳門用西洋活字印拉丁文《日本派赴羅馬之使節(jié)》,歐洲印刷術隨即傳入日本,稱“切支丹”本。1597年用木活字刊印《勸學文》,史稱此法出自朝鮮。1616年間用朝鮮銅字印《群書治要》,不足的字由中國人林五官增鑄。1869年日本人本木昌造向曾在中國主持過美華書館的美國傳教士姜別利學習漢字字模制法,并購用 7種漢文活字字樣日本對漢字活字字體有深入研究發(fā)展,創(chuàng)寫了多種字體,并不斷向國外輸出。此后,日本不斷吸收西方新的印刷技術加以利用和發(fā)展,特別是在漢字排版方面,創(chuàng)制了鑄排機和照相排版系統(tǒng)。

  3.東南亞各國的印刷

  東南亞其他各國的印刷事業(yè)開展較遲。1295年安南陳英宗從中國元朝取得《大藏經(jīng)》刊行。1443年安南黎朝梁如鵠兩次奉使到中國明朝學習刻書的方法,回國傳授。明代錢溥奉使安南與其國宰相等賦詩唱和,用活字印成詩集 。1593 年(中國明代萬歷二十一年),教名約翰·維拉的中國天主教徒在菲律賓馬尼拉刻印《無極天主正教真?zhèn)鲗嶄洝分形谋炯疤窳_文本。中國清代中葉有廣東茂名人林某在泰國刻印書籍。1815~1822年間中國廣東刻工梁阿發(fā)到馬六甲刻書。這些交流活動使印刷術在東南亞各國不斷有所發(fā)展。

  4.歐美印刷的起源

  西方史籍對歐洲印刷的起源缺乏明確的記載。從現(xiàn)存歐洲最古老的印刷品來看,14世紀末即已開始使用木版、銅版刻印圣像、紙牌,1423年印制的圣克利斯道夫像也是采用木刻版。后來在刻制的圖像上配置了文字。到15世紀中葉,又出現(xiàn)了歐洲最早宗教書籍及A.多納圖斯著的拉丁語法, 稱為“語法初階”,采用的是與中國木刻版印刷相同的方法。因此,從印刷應用范圍逐步擴展的過程及使用的版材工藝來觀察,與東方極為相似。中國自唐代8 世紀以來,絲綢之路遠至大秦(古羅馬),而且與波斯等地貿(mào)易頻繁,可以證明中國印刷與歐洲印刷有一定的關系。早在1294年波斯京城大不里士已仿中國元代印行鈔幣。1310年波斯首相、史學家拉希德-埃丁所著《世界史》闡述了中國雕刻印書法。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到中國游歷,也促進了文化方面的交流。據(jù)此分析,東方印刷術對歐洲不無影響。

  5.谷登堡的貢獻和鉛印工藝的傳播

  15世紀30~40年代,德國人J.谷登堡致力于印刷術的探索,用模型鑄制鉛合金活字排成版面印刷,并參照釀酒用壓榨架結構,制成木質印刷架,印刷書頁。故西方對印刷機至今仍沿用印刷壓架的名稱。著名的《四十二行圣經(jīng)》就是用谷登堡活字和印刷架排印的現(xiàn)存最早印刷書籍。因鑄制的字母整齊一致,一次排版可連續(xù)印出許多印張,為各國陸續(xù)采用,對當時的文化交流傳播作出了重大貢獻。

  谷登堡的發(fā)明, 不僅使德國許多城市建立了印刷所,并傳播到歐洲各國。如K.斯魏因海姆與A.潘納茨1465年在羅馬附近的蘇比亞科刊印了 “拉克坦提烏斯” 一書。1469 年喬萬尼 · 達施皮拉在威尼斯市建立了印刷所。1470 年 M. 克蘭茨在巴黎建立德國印刷所的第 1分所。1475~1476年W.卡克斯頓在英國威斯敏斯特寺建立了英國第 1所印刷書籍的工場 ,刊印《圣經(jīng)》和宗教書籍。1563年I.費多羅夫在莫斯科建立了用基里爾字母 (俄文等的本源) 排版的印刷所,刊印《使徒行傳》等。

  6.歐洲的印刷術

  關于歐洲活字印刷術的歷史,英國《不列顛百科全書》還提及, 1423~1437年荷蘭人L.楊松,也稱柯斯特,刻制木活字刊印荷蘭文的拉丁文法和大的標題字獲得成功, 而正文字的雕刻質量未能勝過雕版,因此未被推廣。

  歐洲的印刷術也傳播到洲外各地。如1516年摩洛哥的非斯設立印刷所,1561年傳到印度果阿。1638~1648年傳到美國。1752年加拿大建立了印刷工廠。19世紀中葉傳到日本。

  歐洲的印刷技術以印制宗教書籍為契機由傳教士傳入中國。1807年英籍傳教士馬禮遜計劃在廣州用合金活字版印刷 《圣經(jīng)》 未成,1814年帶中國刻工到馬六甲,十年后書成,運回中國。1815年英籍傳教士馬士曼委托P.托馬斯在澳門刻制字模,運至星洲(今新加坡)印中文《圣經(jīng)》。1844年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在澳門開設花華圣經(jīng)書房,1845年遷寧波,改稱美華書館,再遷上海。傳教士姜別利主持美華書館期間用電鍍法制作漢文活字銅模大小 7種。鉛印技術在中國隨之逐漸普及。

  四.未來的發(fā)展

  印刷行業(yè)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印刷這臺巨大的機器運轉推動了

  人類社會的演化與進步,馬克思與恩格斯曾深刻的指出印刷對于推動人類歷史的巨大作用。在信息化爆炸、人類溝通日益密切、信息傳播量大的今天,如何正確看待印刷在我們的生活、我們社會中扮演怎樣的角色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問題?